卤脑花
冒脑花
脑花寿司
锡纸烤脑花
文/图 梅尔
有些食物,它的受众是两头极度分化的,爱吃的甘之如饴,不爱吃的极度嫌弃。脑花就是一种这样的食物,喜欢吃的人看到脑花就口水直流、两眼冒光;不喜欢吃的人看到血淋淋的脑花简直就是头皮发麻。那么,脑花到底有什么吸引人呢?
嫩滑如豆腐 挟香料而滋味
大多数人对脑花的印象,都来自于红油翻滚的四川火锅,笔者也不例外。
那是一种嫩滑如豆腐般的口感,伴随着脑花独特的肉香,同时征服了味蕾和鼻腔,一路裹挟着红汤中熬煮的各色香料、味碟中的蒜蓉、香菜、海椒,长途奔袭脑门,滋味直冲天灵。
火锅中的脑花,是笔者首次食用脑花的方式。当初看到端上桌的脑花,血管都清晰可见,把人吓得不轻。但同行的朋友将脑花放入专门为煮脑花而发明的漏勺里,看着一份脑花从生到熟,当脑花慢慢褪去血色,挟着不断冒泡的红油,感觉又没那么可怕了。用辣椒面、花椒面等调成干粉料,蘸着热腾腾的脑花,味道还真是独特。
据说,一份口味绝佳的脑花,一定得经过极其细致的处理,手工剥筋去膜,然后去除腥味,只有这样吃到口中的脑花才不会有一点腥味。虽然脑花胆固醇含量极高,但那种深击天灵盖儿的快乐,和丰腴的口感足以让你对“健康”暂时妥协。
而且大家吃脑花也有一个默契,它是在吃饭吃到六七分饱的时候,脑花才闪亮登场。之所以要选择“六分饱”这个微妙的时间节点,主要是此时食客们大多“肚中有货”,可以聊天喝酒,以打发煮脑花的漫长时间。不同于“七上八下”的毛肚,“微卷即食”的鸭肠,白生生的脑花要在翻滚的红汤中酝酿个十几分钟,才能保证整个脑花被煮透,麻味辣味也能充分浸入每一处肌理,因而脑花更像是以“压轴菜”的身份出场。
后来接触到的,便是冒脑花。它不同于火锅煮脑花的大张旗鼓,冒脑花往往被装在一只小碗里,白嫩的身躯上面盖着豆豉、香菜、芹菜、大头菜,加上碗中一点红艳艳的小米辣提味,碗底一箸脆生生的豆芽解腻,脑花静静地躺在浓香的汤底中,如同众星捧月,地位崇高。做冒脑花的秘诀在于汤汁的搭配,每家都有独到的口味,但终究少不了辣与嫩相交的曼妙滋味。
一人独享的脑花,自然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有人喜欢用筷子将脑花划成几块,用配菜豆芽包裹着吃,一口咬下去,脆嫩的豆芽和软糯的脑花交相呼应,层次感十足;有人热衷于在碗里加上一点点醋,除了解腻,还能让脑花的质感更加顺滑;还有人会叫上一碗白米饭,然后将脑花搅得稀碎盖在上面,一份自制脑花盖浇饭新鲜出炉。
花式烹脑花 让人吃得过瘾
当你第一口爱上脑花后,就无法放弃吃脑花的冲动,甚至找各种口味来吃。
除了餐馆里的涮脑花和冒脑花,锡纸烤脑花绝对是夜市里的王者级存在。街边烧热的铁板上排列着一碗碗小小的脑花,炭火炙烤,烟气缭绕,滋滋冒出的油珠在锡纸碗里欢愉地雀跃翻滚。一个手掌大小的锡纸碗,盛放着一块油脂四溢的猪脑花,撒上葱花、折耳根、大头菜、小米辣等佐料提味。
因为是烤脑花,在豆腐口感、肉的香味之外,还为脑花表面蒙上了一层焦香风味。一勺蒜蓉、一把葱花、一点小米辣、一勺秘制调味料,一碗烤脑花便勾住了路人的魂。脑花渗出的汁水和丰富的佐料相融合,一口下去,嫩的人舌尖都在冒泡。
据说,烤脑花在川渝地区内部,也是有派系的。锡纸烤脑花是重庆派的代表作,炭火将麻辣咸鲜逼进脑花中,重油重味,过瘾得很;宜宾派的烤脑花则会将脑花划开,像普通烧烤一般刷油上炭炉上烤制。辣椒面、花椒面,葱花、折耳根在脑花上留下道道痕迹,表皮烤得干香,吃起来又是另外一种风味。
说到表皮干香,干炸脑花倒是做到了极致。脑花洗净去筋后,加入各种香料煮十几分钟,晾凉切成滚刀块,挂蛋糊、下油锅、炸至两面金黄,吃起来外皮酥脆,内里软糯嫩滑,口感上类似于早些年的“油炸冰淇淋”,有些餐馆最后会淋上一勺鱼香汁或者糖醋汁,有些则会配上一小碟辣椒面。
豆腐烧脑花,简直就是最绝的搭配,家常菜的做法。这道脱胎于麻婆豆腐的“新式川菜”,直接把细嫩的豆腐和软糯的脑花烧在了一起,在花椒和红油的包裹之下,乍一看几乎分不出区别。因为豆腐和脑花都很嫩,绵软化渣的口感简直勾人魂,就连汤汁都不想放过,要拿来拌饭。
卤脑花也是其中一种做法。卤味讲究的就是吸味,脑花正好吸味,用常见的川卤浸泡脑花,醇厚的滋味侵入每一条“脑回路”,一口咬下汁水充盈整个口腔。一份好的卤脑花,一定是外面卤得油光锃亮,但内里是雪白的,蘸一点卤汁,咸香风味十足。
配上主食的脑花画面也是一绝。平凡而又普通的面条,因为脑花的加入,瞬间就提升了好几个档次。红油汤头、香葱一撮,卧上一份雪嫩白净的脑花,一起吸下去满嘴飘香。当然,还可以配饭变成脑花寿司。脑花直接用喷枪大火炙烤,烤到表皮略微焦香,和着葱花的香味一口下去,香味在嘴巴炸开,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