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奋力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
文/李焕坤
“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这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新中国文化建设的蓝图。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努力实践着这一蓝图,带领中国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勇前进。百年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广州,砥砺奋斗,结出累累文化硕果。
如今,广州正全面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奋力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
红色文化塑人
6月20日,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位于广州市恤孤院路3号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竣工开馆,在展陈面积、数量、形式上均做了提升。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创建时期进入大革命时期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会议。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朱海仁表示,在建党百年之际对纪念馆进行改扩建,旨在使其更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激发人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
据了解,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广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目前红色史迹(不可移动文物)共1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
广州用活用足红色文化资源,塑造时代之魂。今年以来,广州发布“家门口的红色学堂”名录、“家门口的红色学堂”2021年首批展览活动清单,为广大党员和市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就近就便提供瞻仰红色革命遗址、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的阵地资源和“活教材”。开展以来,已吸引近10万市民群众。其中,作为“网红”之一的1路线“红色公交”也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这辆公交内外皆装饰红色元素,沿着中共三大会址、烈士陵园、农讲所、广州解放纪念碑等红色地标一路开去,由来自农讲所的讲解员为乘客讲述沿线红色地标的故事。不仅不少市民游客慕名上车,更有人自荐为讲解员。
得益于红色文化的滋养,广州“英雄城市”的底色愈发鲜艳。2020年年初,当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出现后,广东医护人员成为最早一批援鄂的“逆行者”,其中超过一半医护人员来自广州;2021年5月,面对突然来袭的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广州全民出动,万众一心,构筑起一道道疫情防控防线……
岭南文化聚心
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宫署遗址、400多年前的陈李济、200多年前的橘香斋……作为广州建城2200多年来从未偏移、从未断代的城市传统中轴线,经过改造提升的北京路步行街,更彰显广州千年商都的形象。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改造当中,广州坚持“与古为新、一栋一策”的理念,精细化修复骑楼建筑376栋,实现了建筑外立面风格整体连贯、骑楼风韵迭代再现,将街区打造为开放式的岭南建筑博物馆、民国建筑活化石。
一直以来,广州不断夯实着岭南文化的基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24处(国保单位33处、省保单位49处),历史文化街区26片、历史风貌区19片、历史建筑817处。
文化同样也是纽带。粤港澳三地地域相近,同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岭南文化。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人文湾区的当下,广州深入挖掘岭南文化,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进三地民众文化认同。
“横亘珠江连两岸,一桥飞架伶仃洋。”4月19日,“大湾区、大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粤剧曲艺交流活动暨全球微粤曲大赛第三届作品创作赛启动仪式”在广州市荔湾区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粤港澳三地的粤剧名家通过线上线下参与的方式,共同见证这一粤剧曲艺界的盛事。香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英正在横店影视城拍摄第一部大湾区合作粤剧电影《白蛇传》,他通过视频讲述自己对大湾区的憧憬:“大湾区建设把粤剧艺术家的力量集合起来,把传统戏曲推广出去。未来在大湾区的大平台上,我们一定会有更多更加紧密的合作。”
海丝文化促交
东晋莲花纹瓦当、南汉国波斯蓝釉陶器……近日,《辽阔的南海——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巡展至西安,南越王宫博物馆收藏的近70件/套代表性展品,展现自秦汉至明清2000多年以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据悉,该展览近年已在云南、辽宁、北京、江苏及湖北多地亮相,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
从唐宋时期的“中国第一大港”,到清代的“一口通商”,再到63年从未间断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是中国2000多年来唯一从未关闭过的对外通商口岸。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十三五”时期,广州充分发挥海丝申遗联盟牵头城市作用,成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实施海丝申遗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扩大联盟城市数量,目前总数达到26个。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合作,联合主办海丝学术会议,打造“丝路花语”文化品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价值保护利用。
海丝文化的传承,究其根源,是对“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理念的延续。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广州就身先士卒、勇立潮头,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十三五”时期,广州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全面提速,成功举办多个高端国际会议,白云机场国际旅客中转率25.5%,年均接待游客逾2亿人次,首次当选世界大都市协会新一届主席城市。
创新文化活城
5月8日,由广州本土电影公司三希堂影视制作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电影《何以飞翔》8K版,在刚揭幕的中国超高清数字纪实影像馆进行首映。位于广州的中国超高清数字纪实影像馆是全国首个以纪实内容为主的4K/8K超高清影像馆。《何以飞翔》导演陈尚实表示,广州一直大力推动超高清视频产业和电影产业发展,超高清影像馆的出现,有助于激发电影人的创新灵感,促成更多8K电影作品的诞生。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近年来,广州聚焦文化融合创新,做大做强文化创意园区。目前,广州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220多个,其中国家级园区16个、省级园区10个。
例如,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羊城创意产业园、长隆等分别被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此外,广州文交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国际漫画节等成为国内国际极具影响力的品牌。
同时,出台《关于加快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意见》《推进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意见》《加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旅游用地优先支持等“白金十条”扶持政策,以及成立总市值逾2400亿元的广州文化上市公司联盟和规模达500亿元的广州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具体举措,为创新文化兴盛保驾护航。
典型案例
“绣花功夫”雕刻城市 传承文化留住乡愁
永庆坊活化传统元素,成为品味广州文化、体验岭南魅力新窗口
上月,广彩国家级传承人陈文敏、广绣市级传承人王新元的非遗大师工作室入驻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至此,非遗街区已汇聚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项目的非遗大师工作室12间。
从一片危旧老房到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验收、创建广州首个非遗街区,永庆坊的改造方案经历过多次转变,最后,广州摒弃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模式,转向修缮保护,用“绣花功夫”雕刻城市,传承文化,留住乡愁。
摒弃大拆大建,采取“微改造”
“未识广州,先闻西关”。永庆坊位于有百年历史的西关老街恩宁路上,是岭南文化的荟萃之地。如今行走在永庆坊的古建筑群落间,难以想象这里曾是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荔湾区住建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负责永庆坊旧城更新项目实施,他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见永庆坊的情景:“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里历史多深厚,而是现状多破落。”
据了解,改造项目并非一帆风顺,曾前后六易其稿。但因当时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是以经济平衡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所做的方案,均会对旧城风貌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始终未能确定。
直至2010年,项目转变思路,第一次以保护历史文化为前提,取消部分“开膛破肚”的规划道路红线,保护旧的街区肌理和传统骑楼街,恢复河涌,实现红线避让紫线。2011年该规划以全票赞成通过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审批。
据悉,改造一方面注重突出岭南特色,对老建筑立面进行保护和修复,让新建筑也突出岭南风格;另一方面提升生活环境、满足消防要求,利于居民居住。
注重业态引入,活化传统元素
2016年9月,永庆坊一期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在业态引入上注重扶持文化属性业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老字号等传统岭南文化元素焕新活化。
2018年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他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如今,西关永庆坊旅游景区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游人品味广州百年老街市井气息、体验岭南文化艺术魅力的新窗口。
不仅是永庆坊,作为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广州历史遗迹丰富。为了传承文化、留住乡愁,近年来广州对泮塘五约、黄埔古港、沙面、北京路等蕴含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标均进行“微雕”,使其重焕活力,再现文化底蕴。
一线见闻
把文化送到基层 让百姓走进展馆
广州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截至去年年底,每5.2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
形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5年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超过10万场次,惠及市民群众1.2亿人次……这是“十三五”时期,广州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答卷”。
走进位于花都区新华街党群服务中心3号楼的文体中心,你会感觉自己进入了一所艺术大学,这里有摄影班、舞蹈班、声乐班、书法班,绘画班等等课程,而且全免费!
田女士是书法班的一名同学。“每次一进课室,就发现工作人员帮我们备好了纸墨,而且老师都很优秀、有耐心。我很感激在家门口得到这个学习机会。”她向记者表示。
据党群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文体中心设有图书馆、健身房、曲艺室、流行音乐室、录音室、舞蹈室、篮球场等多场馆,以公益性、便捷性、服务性为原则,针对群众的不同需求,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
此外,中心对接区退管办、区老年大学、区文联等单位团体,针对老人、妇女、青少年,以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科学文化、法律法规、就业技能培训、家庭教育、文艺活动为内容,开设公益课堂及文明实践活动,丰富辖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心自去年9月揭牌以来,成为了附近街坊热爱的文化场所,我们将持续开设不同课程,以满足群众需要。”该负责人表示。
新华街文体中心只是广州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1699个,全市平均约每5.2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以2019年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计算,下同);全市建成文化馆(站)199个,社区(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44个,每万人室内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1515.78平方米(提前实现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目标)。
与此同时,广州大力培育文艺精品,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就在去年年底,广州出品的三部电影《掬水月在手》《刑场上的婚礼》《点点星光》入围金鸡奖,最终《掬水月在手》拿下最佳纪录/科教片奖,《点点星光》拿下最佳儿童片奖。广州还通过“文化有约”广州市群文艺术精品巡演、“遇见艺术”高雅艺术公益讲座、“百场演出惠市民”“公益文化春风行”“百姓学堂”“非遗课来了”,以及一区一品牌的“广府庙会”“乞巧节”“波罗诞”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把文化送到基层、让百姓走进展馆。
专家观察
广州红色文化历史久远
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一级作家 梁凤莲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这是广州红色文化最好的定义,我们的“红色”不仅仅包括了建党、建军之后的历史,还应把追寻的目光放得更远一些。
广州的红色文化从1840年开始。从那时起,为了民族复兴、人民解放,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这些先烈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继往开来,砥砺前进。所以,不能单纯理解广州的“红色文化”就是1921年建党之后、1927年建军之后的事情。
广州的红色文化、海丝文化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当代城市现代化进程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只有达到这样的认识高度,我们才能真正地对自己城市的文化充满自信和自豪。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红色文化是我们的文化身份、文化基因,要通过传播去疏通历史运行的河道,让历史基因在当今活化起来,每个人都要有文化自省的意识,追问“我身在历史何处”。
打造文化共同体,不仅包括粤港澳大湾区横向的共同,也包括古往今来纵向的共同,从观念到行为的建构均需达成共识。作为一座多元兼容、融会贯通、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提升广州文化自信,提升广州城市形象,离不开对广州进行更有高度的定位、评判和富有导向的传播。尤其是,文化自信必定建立在理论提升和认知的共识上,这也是新老广州人热爱广州、拥有家园感的最好理由和坚实依仗。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文艺作品是传播红色感人力量的重要载体。以文化为底色、以历史为图谱展开具有时间深度和空间广度,具有对真善美、对革命历史的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的文学表达,在文化引领生活、文化传统传承方面,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些文学作品,对广州的红色历史都有富有地方特色的反映,例如《三家巷》。直接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的作品还有时任《羊城晚报》总编辑吴有恒的《山乡风云录》,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南海潮》《大浪淘沙》等。
数据眼
到2025年广州3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将达15个
为全面焕发“老”的经典魅力和“新”的时代魅力,广州提出,到2025年——
●属于红色史迹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向公众开放比重超过88%,3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达15个,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数达4300万人次左右
●图书馆总量达到350个以上,每5.5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
●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总量达到120座(其中特色专题博物馆10座),实现每1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800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全国前列
●布局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新基建”,推进“智慧+”、数字文化等重大项目,建设“广州文旅融合平台”,整合文旅服务资源,推进数字化建设提升智慧服务
●繁荣文艺创作丰富供给,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推进大湾区公共文化服务协作共享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