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花街”、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湛江木偶戏……广东18项非遗晋升“国家级”
  • 来源:金羊网
  • 作者:黄宙辉
  • 发表时间:2021-06-11 09:17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

图/通讯员提供

6月1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正式发布。该《通知》公布了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广东共有18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上述名录。

其中,广东的珠玑巷人南迁传说、竹板歌、莫家拳、潮州菜烹饪技艺、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等6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禅宗祖师传说(六祖传说)、狮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狮舞(瑶族布袋木狮舞)、木偶戏(湛江木偶戏)、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咏春拳(佛山咏春拳)、粤绣(珠绣)、中药炮制技艺(新会陈皮炮制技艺)、针灸(岭南陈氏针法)、春节(行花街)、民间社火(高要春社)、庙会(茶园游会)等1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据介绍,广东这新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涵盖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类别项目高比例入选,体现出广东非遗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

在这18个入选非遗项目中,广州市占了4项,数量位居全省首位。至此,广州的国家级代表性项目达到21项。值得一提的是,行花街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迎春花市,是广州市越秀区首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该区实现了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

广州4个新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

一、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

沙河粉是广州一种大众化的米制品,因最早出自广州市沙河镇而得名。据考证,沙河粉是由以打石为业的“东江客家人”创制,至今沙河地区仍流传着沙河粉由来传说。

微信图片_20210610212823.png

图:五色沙河粉

二、春节(行花街)

“行花街”即迎春花市,是广府地区春节前夕规模最大的一项传统民俗。广州迎春花市一年举行一次,每年由春节前年廿八开始,至年初一凌晨结束,以喜庆热烈的气氛、祥和美好的寓意受到群众喜爱。据悉,花市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朝。

微信图片_20210610212842.png

图:广州迎春花市盛况

三、(针灸)岭南陈氏针法

岭南陈氏针法是广州中医世家陈氏家族独创的特色针法,集多种针法特点于一体,包括陈氏飞针法、陈氏分级补泻手法和陈氏导气手法等,经历代传人的甄辨、整理与推广,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针灸理论和实践体系,使其成为我国岭南针法学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信图片_20210610212916.png

图:1971年,陈全新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为病人飞针治疗

四、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

广州北胜蔡李佛拳始创于广东省广州市,主要分布于广州市的白云、越秀、荔湾、花都等区,辐射周边地区,还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微信图片_20210610212855.png

图:北胜蔡李佛拳传承人房胜棠使用秤桩练习右标撞动作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