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发现!广州增城出土难得的古人类遗骸30具

来源:金羊网 作者:黄宙辉 穗文广旅宣 发表时间:2021-04-12 22:01
金羊网  作者:黄宙辉 穗文广旅宣  2021-04-12
为研究先秦时期珠江口地区人种形态及人群迁徙提供实物资料。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4月12日,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与考古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发布,广州增城金兰寺遗址发现面积约500多平方米的史前贝丘堆积,出土难得的古人类遗骸30具,为研究先秦时期珠江口地区人种形态及人群迁徙提供实物资料。

金兰寺遗址遗迹分布全景.jpg

金兰寺遗址遗迹分布全景

遗址清理古墓葬32座

金兰寺遗址位于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金兰寺村北部,县江河西岸,为珠三角平原北缘一处重要的史前贝丘遗址。1958年至1961年间,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历史系先后对遗址进行三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216平方米),发现距今约6000年的彩陶遗存。金兰寺遗址是广州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遗址,1984年被公布为增城县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文物保护法规,为配合广汕高铁石滩段项目工程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工程建设用地范围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现丰富的早期文化遗存。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20年11月起对金兰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本次考古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截至今年3月底,该遗址已经发现面积约500多平方米的史前贝丘堆积,清理墓葬32座(新石器时代晚期30座、战国时期2座),以及各时期灰坑38个、柱洞941个、灰沟21条、水井3口、墙1处,出土陶鼎、陶豆、石锛、石钺、箭镞、青瓷碗、瓦当等文物165件套,另有古人类遗骸30具,以及贝壳、鱼骨、猪骨等动物标本。

金兰寺遗址出土的随葬品.jpg

金兰寺遗址出土的随葬品

发现30具古人类遗骸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介绍,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墓葬是本次考古的最重要发现,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30座、战国时期2座,出土保存较好的古人类遗骸30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排列有序,呈西北-东南走向,坑内填大量贝壳。随葬品多为实用器,器类见陶鼎、陶豆、陶釜、陶圈足罐、陶纺轮、石锛、贝玦等,碎物葬现象比较普遍。墓底多有保存较好的人骨遗骸,仰身直肢葬居多,仅1具为屈肢葬,一次葬不见棺椁等葬具,人骨可见捆缚迹象。战国时期墓葬1座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底见1具保存完好的人骨遗骸,另1座为椭圆形墓口、长方形墓底的土坑墓,未见人骨和随葬品。

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M10全景及随葬品.jpg

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M10全景及随葬品

考古专家认为,30具人类遗骸的发现为开展骨骼及牙齿形态学、骨骼生物力学、古病理学、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提供丰富的基础材料,对于研究和阐释中国华南史前时期古人类的微观演化以及中国古老型智人演化,厘清华南史前时期人群迁徙互动和生业方式转变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发现与生活居址相关遗存

本次考古发掘还发现一批与生活居址相关的柱洞、水井、灰坑、灰沟、墙等遗存,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至清代。该批遗迹与墓葬存在相互间叠压打破关系,证明金兰寺遗址北部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墓地与居址功能的演变关系。

考古人员对遗址做古环境检测分析.jpg

考古人员对遗址做古环境检测分析

考古专家表示,金兰寺遗址2020年考古发掘成果丰富,为重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000年前后)环珠江口地区人类生产生活及文化发展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本次已发掘的30座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多数墓葬骨骸保存比较完整,在珠江口以至岭南地区都十分难得,对复原研究先秦时期珠珠江口地区人种形态及人群迁徙互动意义重大。此外,遗址也为研究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环境变迁、先秦时期环珠江口地区人地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下一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继续做好金兰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并与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多学科研究,进一步挖掘金兰寺遗址的文化内涵,做好考古成果的整理、研究和阐释。

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植物浮选.jpg

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植物浮选

编辑:木青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