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潭洞村:400多年古村落里的红色印记

来源:广东学习平台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4-10 14:16
广东学习平台  作者:  2021-04-10

沿着蜿蜒的山路,藏身在深山中的潭洞村,慢慢揭开神秘面纱。

潭洞村是清远英德早期红色革命根据地。(摄影:邱炜民)

潭洞村位于清远英德市大站镇东部,是英德早期红色革命根据地。这也是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因隐藏在山林深处,交通不便,这里发生的烽烟战火鲜为人知。

英德党支部第一批党员 在潭洞村入党宣誓

早在1924年,便有共产党人在英德进行革命活动。1924年9月起,国民党中央党部农民部特派员、中共党员侯凤墀、王蔚垣先后到英德,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春夏,王蔚垣建立英德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英德县支部。

潭洞村革命先烈奖章及资料介绍。(摄影:邱炜民)

据史志记载,王蔚垣到达英德后,先在革命觉醒比较早的黄岗、潭洞等地开展工作,向农民宣传农运政策和革命思想,组织农会。

在英德火车站,王蔚垣认识了来自潭洞村的搬运队长梁金,通过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发展梁金入会。1925年12月,侯凤墀、王蔚垣、梁金在黄岗(原英德黄岗镇,现合并到大站镇成为村委会)成立了黄岗农会。3个月后,英德党支部第一批党员,吴若臣、梁金等人在潭洞村观音厅宣誓入党。

潭洞村梁金故居观音厅外侧,挂着“中共英德县党支部第一批党员宣誓入党旧址”的牌匾。(摄影:邱炜民)

“爱国家、爱百姓;不要钱、不要命;真革命、服党纪;不叛党、守秘密。”1926年春,第一批党员的铮铮誓言,如今悬挂在观音厅的土墙上,供后人观瞻。

一门五忠烈 前仆后继为国捐躯

潭洞村四面环山,地形呈半月形,村辖面积约1.8万亩,有400多人。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1924-1937年),由于耕地少,自然条件差,农民一年到头收获不多,正常年景只有半年粮,很多村民靠砍柴卖木勉强维持生计。若遇天灾,更加苦不堪言。当地土豪劣绅、地主不顾农民死活,残酷剥削、压迫和掠夺。

3月19日,离潭洞村不远的滃江长湖水库区。(摄影:邱炜民)

1928年初,不堪重负的农民,在英德县委的组织下发动了年关起义——潭洞暴动。因敌强我弱,潭洞暴动坚持斗争半年后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潭洞暴动的意义依然重大,在英德市政协副主席、文史专家林超富看来,潭洞暴动与英德县城暴动、鸡麻(乸)湖暴动、鱼湾武装暴动等其他英德早期红色革命一样,“积累了开展武装斗争的经验和教训,为英德革命武装斗争打下深厚的群众基础,对英德后来的革命斗争产生了深刻影响。”

潭洞村自北向南狭长分布,一头连接着县城,一头连着东华镇(现渔湾、大镇、黄陂三镇合一)。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梁姓村民一门五忠烈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故事广为流传。

入党誓词建筑矗立在潭洞村村口。(摄影:邱炜民)

史志记载,梁金在潭洞暴动失败后,前往广州继续开展地下革命,1934年因革命行动泄密不幸牺牲。他的儿子梁远武、堂兄梁永洛、侄子梁远浩、侄孙梁光珍也先后参加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均光荣牺牲。1957年,梁金等人被国家认定为革命烈士,一门五忠烈的故事广受赞誉。

修缮梁金故居 传承潭洞革命精神

2017年,梁金故居部分房屋因年久失修倒塌。为了不让潭洞村这段光荣的英雄故事埋在故土堆,2019年,梁金的孙子梁光垂及亲属梁宗勇自筹资金,修缮梁金故居,让国旗、党旗再次在潭洞老区高高飘扬。

1962年出生的梁光垂是梁金的孙子,6岁时离开潭洞村,对村里的故事大多忘记。但先辈们的事迹激励着梁家后代。在亲人的讲述下,重拾记忆。2019年,梁光垂回到故乡潭洞村,看到先辈的故居已经破败不堪,便有自筹资金修缮重建故居的想法。

潭洞村革命先烈的后人,陈代寿、梁光垂、梁宗勇、陈怡相(从左往右)。(摄影:邱炜民)

3月19日,潭洞村革命后代陈怡相与梁宗勇在梁金故居安装红色革命资料。(摄影:邱炜民)

梁宗勇是老革命梁锦的侄子,父亲在广州参加革命工作,后失去联系。“我从小就听长辈说梁金的革命故事,没有他们前仆后继的革命事迹,就不会有现在幸福、稳定的生活。”

57岁的陈代寿是潭洞村的乡贤,作为潭洞村后人,他也积极参与潭洞英烈故事的收集和挖掘,希望潭洞村的红色故事能传承下去:“如果我们不去挖掘、抢救,若干年后就消失了。”

梁宗勇的表侄陈怡相已过了不惑之年。他在这里出生、成长,自小对老一辈革命精神耳濡目染。近几年,他利用在外搞装修赚来的积蓄,在村里租了点地,盘算着把村容村貌搞好,通过发展红色乡村旅游,把外出的人引回来。有感于先烈的英雄事迹,没有绘画基础的他花了1个多月时间,手绘了红色地图《潭洞老区革命活动区域图》(1925-1949年)。

梁光垂及亲属梁宗勇自筹资金,修缮梁金故居。(摄影:邱炜民)

“英德早期的革命运动,离不开潭洞这个光辉的一页。”正如林超富所说,潭洞村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充分发掘其红色元素,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老一辈先烈的革命精神历久弥新。

(作者单位:清远日报)

编辑:王俞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