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高陂 |中国青花瓷之乡中的白玉城,还出了2位名满天下的“客家之子”,这个小镇不得了!

来源:梅州电视民生820 作者:叶蔚 发表时间:2021-04-04 16:29
梅州电视民生820  作者:叶蔚  2021-04-04
穿行在高陂的大街小巷,青花瓷元素在这里几乎随处可见,大到景观造型,小至路灯装饰,无不是陶瓷的身影。

看乡村振兴,走美丽乡村。欢迎收看由保利发展控股特约播出、瑞山天泉协助制作的《民生820》美丽乡村行。

今天,《民生820》美丽乡村行摄制组将前往大埔县高陂镇。

高陂镇,依韩江而建,水路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商贸繁盛。不仅制瓷历史悠久,有“白玉城”、“南国瓷都”的美誉,更还是大慈善家田家炳的故乡、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祖居地。

采访车从梅城出发,

沿梅河、大潮高速行驶,

一个小时后,

摄制组就来到了高陂镇。

大埔县高陂镇位于大埔县南部,韩江中游,与湖寮镇、百侯镇、枫朗镇、洲瑞镇、银江镇、大麻镇、潮州市饶平县、丰顺县潭江镇相接壤。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以前,有一水流长20多公里,源自白芒畲(今大埔县桃源镇与丰顺县边境),经桃源流至九龙湾入韩江,灌田200亩。此处因在水源高处筑陂圳,因此称为高陂。2003年和2004年,原古埜镇、平原镇先后并入高陂,高陂地域面积达308.95平方千米,成为大埔县地域面积最大的镇,总人口约9万人。

采访车穿行在高陂的大街小巷,摄制组发现,青花瓷元素在这里几乎随处可见,大到景观造型,小至路灯装饰,无不是陶瓷的身影。来到高陂镇老街区,成排的楼房看起来有些残旧,但骑楼风格的建筑却处处洋溢着百年前的商埠风情。

曾经的高陂,依韩江而立,水路交通发达,商业氛围浓郁,老街便是那个时代,繁荣昌盛的见证。如今,老街早已褪去了当年的繁盛,却仍是镇上百姓从事商贸活动的主要场所,各类商铺、商品一应俱全。这其中,更多的就是陶瓷店了。

说到高陂陶瓷,店家们都很自豪。因镇内有丰富的瓷土、钨和铜等矿产资源,高陂制瓷历史悠久,已有800多年。

陶瓷作为高陂的重要经济支柱,渗透到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不,记者发现,店家小廖的商铺中,陶瓷材质的筷子、手机支架、甚至是油瓮和凳子,琳琅满目的陶制品,可谓是刷新了摄制组对陶瓷的认知。

悠久的制瓷历史,让高陂积淀了丰富的陶瓷文化和精湛的陶瓷技艺。高陂陶瓷,既“接地气”走进千家万户,又高端典雅,享誉中外!摄制组沿001县道驶入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园一期。

沿路青花瓷装饰的建筑让人直呼:漂亮!一栋数层高的大型建筑,墙面竟全都贴满了各式青花瓷片。

讲解员卢早美告诉摄制组,这些碎片汇集了大埔六七十年来生产的各式各样的青花瓷,有数十万的碎片在此集中展示,品种达到了2000多种。

原来,这里是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创办于2004年,是我市首家国家级3A级工业旅游区。摄制组跟随讲解员步入室内,这里展示有各类陶瓷工艺品,高陂陶瓷制作流程,还可以自助体验陶艺制作,近距离感受高陂陶瓷的魅力。

在旅游区其中一间房内,好几名绘画师傅正端坐在桌前,细致地描绘着。

手工绘制,再经过高温煅烧后,就成了青花瓷。讲解员告诉摄制组,高陂瓷是一种汉族传统工艺。

有青瓷、薄胎瓷、釉下青花、釉下五彩等。之所以声名在外,与原材料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高陂陶瓷艺术、文化博大精深,吸引来了大批游客。改革开放以来,高陂陶瓷采用先进的新工艺和高科技手段,更添生机。

近年来,高陂也正按照“工业新城、生态园区”的理念,做大做强陶瓷产业。目前,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二期正在开发建设。

摄制组来到工业园其中一家陶瓷企业,展示区里各类生活瓷器风格各异,精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陶瓷企业负责人郭晓辉告诉摄制组,除了纯手工绘制,传统素雅的葵斗碗,“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骨瓷,精巧玲珑,秀丽典雅,也受到了市场的热捧。

来到二楼展区,这里的陶瓷则是工艺、美术品。灯光下,青花瓷瓶、摆件美轮美奂。

郭晓辉告诉摄制组,他家从爷爷辈就开始做陶瓷,至今已有数十年了。从最初的二十来个工人,发展到现在两个厂加起来有将近三百个工人。

瓷器精美,出口多地,主要销往欧洲、日韩等地。高陂陶瓷产业,给当地群众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在企业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制订单。

不愧是“白玉城”了!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有着深厚陶瓷文化的高陂镇,会养育出怎样的名人呢?摄制组从高陂圩镇出发,沿着韩江往上游走,去寻访两位“客家之子”的印迹。

来到高陂镇银滩村,若问村民最敬佩谁,答案或许只有一个:田家炳老先生!

高空俯瞰田家炳故居拱辰楼,灰瓦白墙,檐角飞起,建筑面积不大却装饰古朴,透着一股温文尔雅的书生气。步入拱辰楼,殿堂式的布局,光线充足,舒适宜人。1919年,田家炳出生于这个书香世家。

在这里,田家炳度过了童年、青少年时光。16岁,父亲去世后,田家炳离开故土,漂洋过海。

高陂镇干部黄淑静:从家乡走出去后,田家炳先生辗转去了印尼和越南,跟同乡合股做陶瓷,后期来到香港,发展塑胶化工产业,把产业做得非常大,大家都叫他人造革大王。

达则兼济天下!事业做的红红火火,这位“富豪”却始终心怀社稷、热心公益。1982年,田家炳捐出十余亿元财产,成立“田家炳基金会”,先后在香港、大陆和台湾等地捐办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金额逾十亿元。

为表彰田家炳先生对社会公益的巨大贡献,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这位大慈善家,无私奉献,恩泽所布,不分畛域。追根溯源,或许从他的成长环境,我们能一窥端倪。

高陂镇干部黄淑静:田家炳的故居拱辰楼这个名字是有含义的,这是他的父亲玉湖公取的, 拱辰楼取自“拱璧连城价 辰辉万户春” ,寓意着教育子女不仅在家要孝敬父母,如果未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 荫泽神州。

田氏家族重视后辈教育,在拱辰楼左侧,一条石级小道蜿蜒而上,立在台阶最高处的万卷楼透着书香气息。

镇干部告诉摄制组,拱辰楼建成后五年,田氏家族就修建了万卷楼,是孩子读书的场所。

离开拱辰楼,从银滩村沿韩江往下楼走,10分钟的车程,摄制组来到了党溪村。

一下车,眼前秀丽的风光让人眼前一亮!一口偌大的水塘水波碧绿,周边游廊走道,绿树点缀,还有不少客家特色古建筑相映成趣。这里,就是李光耀祖居旅游区了!

在旅游区负责人的带领下,摄制组沿石级而上,一座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古建筑“中翰第”坐落在半山腰上。

负责人告诉摄制组,眼前的这座古建筑便是李光耀的曾祖父所建,当年他的曾祖父16岁便从汕头出海,前往南洋赚了钱后回来建的。不过,李光耀并未在此出生长大,而是于1923年在新加坡出生。

李光耀才华横溢,1959年首任新加坡总理。在任总理的30余年里,他高薪养廉、对外开放,带领新加坡大步向前,繁荣富强。

与此同时,李光耀也很重视并致力于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37年间共访华33次。在李光耀纪念馆,摆放在大厅正中央的一处铜像更让人过目难忘。

负责人告诉摄制组,这座铜像便是1978年10月份,邓小平同志首次访问新加坡,在新加坡国际机场跟李光耀会见的场景,当时的中国尚未进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在新加坡访问期间,看到新加坡取得的巨大成就后,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同年12月,中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掀起改革开放的春潮。从此,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交流也迈入了新台阶。

高陂陶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人才辈出。

明天,我们还将继续高陂之行,

去看一项宏伟的工程——韩江高陂水里枢纽工程,

大伙可千万别错过!

编辑:空明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