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湖相依千年,如今再谋发展:惠州西湖如何比肩杭州西湖?

来源:金羊网 作者:林海生 马勇 陈骁鹏 发表时间:2021-04-02 16:21
金羊网  作者:林海生 马勇 陈骁鹏  2021-04-02
专家建议提升文化特色,增加品牌附加值
西湖的红花湖区域一片绿水青山 吕继全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惠州西湖美,西湖美惠州。”提起惠州,西湖是绕不过的IP。西湖原名“丰湖”,因其丰厚的渔农之利而得名,东坡寓惠期间,除主持修建了苏堤、西新桥、放生池、朝云墓等,还写下诗文,首称“丰湖”为“西湖”。此后千百年,西湖与惠州如生命共同体般相互依存、共融发展。

2021年,惠州提出“十四五”新目标:打造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围绕这一目标,西湖的提升工程也随之而来。3月15日,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洪到惠城区调研西湖风景名胜区及周边区域更新优化工作时指出,西湖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要珍惜好、爱护好,合理开发景区资源,规范管理景区资产,守护西湖天际线,将西湖打造成惠州特有的生态名片。

2021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惠州要广泛集中民智,高水平规划提升西湖品质和环西湖中央文化休闲区,打造“足并杭州”的靓丽名片,新的历史阶段,惠州西湖如何再度“出圈”扬名万里成新的答卷。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4月2日版面

环境优美

市民日常休闲好去处

沿着西湖景区的鳄湖岸边前行,拐入红花湖路后继续直走进入金榜路,不久就可抵达市民骑行红花湖景区最常进入的东入口。红花湖是西湖景区的一部分。

红花湖因红花嶂山峰西北面坐落在内而得名。每到周末,惠州市民经常到红花湖骑车、徒步,或三五结伴,或百人成群,沿着绿道,穿梭于山湖间,一边享受运动带来的快感,一边欣赏静谧碧绿的湖水,聆听山间鸟儿灵动歌唱……

周末,市民陈女士夫妇到红花湖租单车,一辆小单车给儿子郭锐宇,一辆三人亲子单车夫妻俩带着三岁半的女儿,一家四口骑行在绿道内,郭锐宇一个劲往前冲,陈女士的叮嘱声紧随其后……陈女士说,到红花湖来,既可以让孩子们脱离电子产品、亲近大自然,一家人又可以享受亲子时光,“非常惬意”。

市民李先生是一名旅游达人,到过大理、杭州、武汉等60多座国内知名城市旅游。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到惠州工作3年,他每周至少会到红花湖骑单车3次。“去过那么多城市,在市中心设有这么长的绿道,惠州是头一个,这是惠州人的福。”他说。

红花湖作为惠州西湖的组成部分,从1991年提出建设设想至今,在多方努力下,已建成惠州市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2021年春节假期,惠州共接待游客总量约267.21万人次,旅游收入15.22亿元。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数据,2月11日-17日,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预约人数排名全广东第二,这其中红花湖的“功劳”不可忽视。

红花湖景区 吕继全摄

污染治理

建水库为西湖“洗澡”

于惠州西湖而言,红花湖不仅是“子景区”,事实上,它们间存在着更为深厚的历史渊源。

明代叶萼在《全湖大势记》中写道:“西湖者,丰、鳄二湖之汇也。三大溪之流,北曰横槎,西曰水帘,西北一新村、一天螺坑,至西新桥会合三大溪,溪水汇,因是溪化为湖,广袤十余里,汪洋千顷,波光若练。”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还见横槎、水帘、和新村三支溪水入湖,当时湖水清澈,沿湖居民可直接饮用湖水。但后来,由于周边工业、医疗和生活废水排入湖内,甚至经常向西湖倒入人粪作为养鱼食饵,西湖水体淤积变浅,并逐步蜕化成为封闭性湖泊,水质逐年下降,水体不能再作为居民生活用水。

后来,在多方驱动下,惠州打响西湖环境保卫战。按照当时西湖污水治理规划,要在西湖上游兴建水库引水为其换水。在惠州市人大六届三次会议通过的《兴建红花湖水库改善西湖水质的议案》上,红花湖水库首次正式提出。1991年8月,惠州市水电局编写设计任务书上报省水电厅,次年获批立项。

按规划,红花湖水库的库容1900万立方米,集雨面积6.85平方公里。从红花湖引鲜活水入西湖后,可每年为西湖注入475万立方米的活水,为西湖洗两三次“澡”,可以说,红花湖水库的筹建正是惠州人应对生态恶化的补救之举。

为更加合理地保护开发西湖风景名胜区,惠州市政府于2004年起组织编制《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将红花湖纳入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范围,并要求红花湖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控制水产养殖数量和种类,水库只可作为生态观光考察,禁止向水中排放废水和污水,防止水源污染;禁止向水中排放油类等污染物,控制游船的使用。

2018年10月,惠州西湖迎来历史性时刻,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志着惠州生态质量、服务质量均达到5A标准;2020年12月,野生黑天鹅的突然到访,再次印证惠州西湖生态环境的改善。

红花湖景区 吕继全摄

瓶颈之处

缺乏特色难吸引年轻人

迈进“十四五”,惠州又对西湖提出了新要求,在2021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惠州提出要广泛集中民智,高水平规划提升西湖品质和环西湖中央文化休闲区,打造“足并杭州”的靓丽名片。

“西湖很漂亮,但就像公园一样,没什么好玩的。”“到惠州六年多,我还没逛完过西湖。”“西湖很大,但没特色,感觉就是老人家休闲的地方。”西湖很美,但质疑声也不少。日前,羊城晚报记者随机访问40多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有一半以上受访者表示对东坡与西湖的故事有所耳闻但并不了解,更有部分表示对西湖的品牌价值表示不认可,“生态环境好是景区最基本的东西,刨除环境好,惠州西湖暂时并无拿得出手的东西”。

“惠州西湖主打休闲牌,但无过多内容附加值,在杭州西湖,不仅有西湖龙井,还有夜游西湖等附加项目,并且打造了‘西湖必做事目录’,这是杭州西湖一大卖点,恰恰是惠州西湖欠缺的。”旅游达人李先生说。

当年杭州西湖也曾被诟病为“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后来杭州人有规划地更新城市,将西湖翻修了个遍,新增了不少当代年轻人会选择的内容。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表示,杭州西湖的名气更多是杭州人在历史传承基础上创新打造出来的。

“杭州西湖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这种民间传说,惠州西湖有苏东坡与王朝云的爱情故事;杭州西湖有雷峰塔,惠州西湖有泗州塔,文化增值空间具有相似之处。”丁力说,惠州要从力所能及的方面入手,提升游客体验。除了免门票,还要景点的治理与完善,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丁力表示,惠州提出“足并杭州”的目标,众人在鼓与呼的同时,也要明确两者的差距,在自然风光上,杭州西湖还是更胜一筹。在人文资源上,杭州西湖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等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相比之下,惠州西湖的民间传说显得较冷门。

还有游客资源的差异。杭州西湖是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但惠州西湖更多是广东省内的,局限性较大。“所以,单纯的学习、模仿是不够的,还是要搞出特色来。”丁力说。

木棉花开 吕继全摄

提升之路

生态为保障文化铸灵魂

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自古以来,不少迁客骚人慕名而来到惠州西湖,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和动人的故事,但遗憾的是,惠州并没有将其串联起来,连西湖棹歌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也消失殆尽,景区内存在旅游主题不够鲜明、游览景点分散、脉络尚不清晰等问题。

关注惠州文旅发展的惠城区人大代表梁敏基建议,以文化内涵形成主题旅游线路,形成如道教文化、东坡文化的旅游路线,讲好景点故事传说,让景点串珠成链、主题鲜明。

梁敏基说,要注重动态旅游景点建设。目前,西湖景区古街古庙静态景点较多,动态游玩内容欠缺,尤其是缺乏留住过夜客的节目。建议在平湖丰湖湖面打造表演舞台,展演主题节目,让游客在舟船光影中穿越千年。

惠州绿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刘金永表示,西湖水域资源丰富,可塑性强,在水质净化工程持续推进过程中,不破坏水质的基础上打造水上乐园,串联红花湖、丰湖、菱湖等,设置趣味性的游乐设施,建设娱乐表演舞台,搭建绿色栈道,让游客在游玩中享受水面风光。

“惠州西湖扬名万里,得力于苏东坡对西湖的热爱,以及不遗余力地推广宣传。”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创始人梁力文表示,这几年的西湖建设,景点设施确实有了很大进步,但软件方面还有很多发展空间,这也是创建西湖特色的关键所在。

“我觉得,可突出苏东坡、王朝云在西湖发生的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夫妇与惠州民众的亲密互动关系,以及苏东坡在无职无权的情况下,还尽量利用其影响力,为惠州人民做的好事,彰显惠州人文情怀,体现西湖的特色。”梁力文说,随着惠州东坡祠的建设和不断完善,西湖在内容上呈现不少趋同性,原有的特色在流失。

专家表示,特色不仅不能流失,还要不断注入新元素。比如可以设立东坡诗意画展馆来突显其特色,将黄澄钦、张年才、梁力文等本地画家的作品搬进展馆,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大惠州文艺创作的支持力度,推动惠州文艺作品走向全国参赛,助力惠州西湖再度扬名。

西湖一角 吕继全摄

【文脉溯源】

古时“西湖”为泛指,并不单指湖面水域

东坡在谪居惠州近三年的时间里,写下诗文信札等500多篇,其古今同仰的人格魅力和万世不朽的锦绣文章,为惠州湖山江月注入了意韵悠长的人文气息。东坡之后,天下名士纷至沓来,他们游湖探胜,凭栏吊古,把酒吟诗,留下了大量诗词文赋。这些优秀的作品大大提高了西湖和惠州的知名度。

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大书法家祝枝山在惠州居住时曾说:“九州之内西湖三,一在杭,一在颍,而一在惠州。”开“三湖鼎足”论之端绪。到了晚明,岭南大儒张萱则认为颍州西湖无山,只是“汝阴勺水”,难与杭惠相提并论,“三湖鼎足”于是变成“二湖相较”。

至清初,惠州“风流贤太守”王煐有论及此,作了形象的比喻:“惠之西湖,苎萝之西子也;杭之西湖,吴宫之西子也。”而稍后的吴骞在《惠阳山水纪胜》中说:“杭之佳以玲珑而惠则旷邈;杭之佳以韶丽而惠则幽森;杭之佳以人士足缀为华丽靓妆,而惠则天然风韵娥媚淡掃。”对王煐“苎萝吴宫”论作了绝好诠释。其实两个西湖都是美女西施,只不过一个素面迎人,一个艳妆媚君罢了。

朝京门,木棉花开 吕继全摄

“西湖旧无界域,宜以自然山川为界。西湖山起于红花嶂,嶂西行,至黄峒而北,历窑輋、学田、迄三台石,沿江堤至梌山。嶂东出,至天平针、斧头岭、麦地、横冈、子西岭,循江为堤,经钟楼连湖。凡山水汇入湖者,即为湖之区域。其山脊至江湖间堤,则为湖之界也”。对晚清民国学者张友仁《惠州西湖志》所记述的这些地名,惠州人耳熟能详,虽然相关的地貌或许已发生变化,却没有影响人们对她的美好追忆和向往。

惠州历代人眼中的西湖,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不仅仅是指湖面水域,还包括西湖的三大水源和涵养这些水源的山脉、田野、树林、村落,城郭,以及连接西湖出口的东江与西枝江流段。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而又整体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使西湖得以生生不息,山清水秀,明丽如镜,充满了生机和魅力。

(整理自琶洲羽正《科学规划,从容建设——关于惠州西湖的若干思考(上)》)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勇 陈骁鹏

编辑:夏杨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