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台山旧民谣338首集注》:一本浓浓乡土味的书

来源:广东学习平台 作者:罗棠波 发表时间:2021-02-19 18:13
广东学习平台  作者:罗棠波  2021-02-19
传承和保护利用本土优秀文化,让古老的民谣生动鲜活起来。

由江门台山人甄明会编著,广东旅游出版社2020年12月第一次出版《广东台山旧民谣338首集注》,收集台山民谣,加上作者的贴切注释图释,让古老的民谣生动鲜活起来,是一本传承和保护利用本土优秀文化的力作。旧民谣338首,分别包括童谣106首、田农歌45首、客家山歌26首、市井歌25首、好诗文24首、顺口溜21首、哭命歌21首、木鱼歌12首、大话歌9首、箴言歌8首、糖媒歌8首、渔歌4首、龙船歌4首、卖鸡调4首、谜语3首、农谚2首、吴船山歌2首、禾楼歌1首、回文诗1首、疍家咸水歌1首。这些民谣,源于台山人对自然现象以及日常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总结,反映特定时期的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以及人民群众多彩的内心思想,充满浓浓台山乡土人文气息。

《广东台山旧民谣338首集注》封面。(来源:台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台山素有“中国第一侨乡”誉称,《广东台山旧民谣338首集注》中很大部分民谣体现出华侨文化元素,现择其两首,浅谈共鉴。

其一:咸丰二年造金山

咸丰二年造金山,

担起遥仙万分难。

竹篙船,撑过海,

离妇别姐去求财。

唔挂房中人女,

唔挂二高堂。

这首民谣为好诗文。咸丰二年,即1852年,清政府统辖下社会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清朝廷更向美国输出劳工,去开埠旧金山,贱卖国人劳动力,时称“卖猪仔”。那时候的人们想过上“遥仙”好生活,十分艰难,生活所迫下,唯有“竹篙船,撑过海”,漂洋过海,唯有“离妇别姐”,离乡别井,独自去远在他方的“金山”求财,这是台山华侨早期“淘金梦”写实。据《广东台山华侨史》资料记载,早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台山广海镇山背村陈学进陈仕保父子往南洋谋生,这是台山有记载最早的华侨。“唔挂房中人女,唔挂二高堂”,深深道出独在异国他乡的“他”,在叮嘱父母妻儿不要挂念同时,其实也拼命告诫自己不要去想念父母妻儿,强烈的思念、孤独情感跃然纸上。整首民谣描述了内忧外患下的台山华工漂洋过海到美国旧金山淘金的社会现象。

被“卖猪仔”到南洋的华工。(来源:台山市档案馆)

据史料记载,台山人先后3次掀起国际性移民高潮:第一次,1848年至1860年,因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先后发现金矿,台山人大量涌向这些国家,去“圆”其“黄金梦”;第二次,1862年至1885年,因美国、加拿大修建太平洋铁路,成千上万的台山人被诱骗拐卖到海外殖民地充当“苦力”,成为修建铁路的主力军;第三次,1943年至1949年,美国等西方国家相继废除排华并修改移民法,加上国内内战爆发,很多台山人通过合法途径移民至美、加等国。可见,台山人出洋原因,是受当时历史环境“内推力”和“外拉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前,台山人出洋多为被迫,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页悲惨史。

其二:三句唔到就揽糖

少小离乡邦,

三十始回唐。

媒人来往走忙忙,

女母闻声心中喜,

三句唔到就揽糖。

此为童谣,讲述的是华侨青年归国娶妻的经历。“少小”出国,“三十”回国,可谓衣锦还乡,响动故里。为青年说亲的媒人们络绎不绝,从“走忙忙”中,可见当时归国青年很抢手。每每有媒人登门说亲时,最高兴的莫过于“女母”,“三句唔到”的功夫,就派发喜糖,谈婚论嫁成功。整首民谣十分生动地描写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山女孩“要嫁、快嫁、尽嫁”金山客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华侨“有财”,回乡后起屋买田,能让女孩过上好日子;更重要的是,华侨“有才”,他们见识广博,热心公益事业,并将国外先进的发展理念带回来,支持家乡发展建设,这种爱国爱乡的情怀更是女孩看重之处。台山华侨资助建设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公路、桥梁等公益事业更是遍布侨乡大地。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台山华侨回乡捐资用于公益建设的金额超23亿元。

新建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来源:台山市博物馆)

台山,鱼米之乡、农耕大市,也是广东省首个拥有中国农业公园称号的县级市,“广东第一田”则分布在都斛镇。翻阅书本,发现很多民谣极具浓厚的农耕乡土味。

位于都斛镇“广东第一田”。(摄影:甄永光)

耕田短歌

(其一)

早耕早锄,耕田好禾。

有粘有糯,满处姨婆。

(其二)

牛啊牛,问你愁不愁?

又要耙田下谷种,

又要驶田种芋头。

这耕田短歌两首为田农歌。其一,反映农耕热闹场景,“早耕”即为秋耕,台山为晚造稻收割。“早锄”,即晚造收割后马上耕翻土地。据史料记载:“盖秋耕之利,掩阳气于地中,蝗蝻遗种皆为日所曝死,次年所种,必盛于常禾也。”可见,秋耕宜深,有利于来年丰收,必定“好禾”。这里蕴含着耕作的大智慧。“满处姨婆”,田地间处处可见劳作的妇人,有的收割着粘米稻谷,有的收割着糯米稻谷,一片热闹丰收景象。

其二,则以“牛耕”写实。开篇呐喊,问牛“愁不愁?”“耙田种谷”“驶田种芋”一项又一项劳作接踵而至,没有一刻停歇,突出老黄牛勤劳缄默、任劳任怨的精神和逆来顺受、安分守己的特性。民谣面为写“牛”,实则写“人”——台山农民的写照。另外,一个“耙田”,一个“驶田”,是那么形象逼真,台山方言特色浓厚。

台山旧民谣,涉及古时台山社会民生方方面面,是台山民生状态的一个断面和台山文学的活化石。这些民歌民声,响彻着那一代人久远的回声,是澎湃在血液中古老的声音。

(作者单位:中共台山市委宣传部)

编辑:木青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