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年味,从炸油角和蛋散开始

来源:东莞日报社  发表时间:2021-01-24 13:31

在东莞人的年味记忆里,总有油角和蛋散。

油炸蛋散。(摄影:李梦颖)

油角和蛋散是东莞多个镇区常见的本土传统小吃,各个镇街的口味不同,或甜或咸,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用馅料不同。在旧时,每逢临近春节,家家户户就要开油镬炸些蛋散、油角,为求来年的日子如同油镬里的蛋散、油角似的,油油润润、富富足足。

如今过年还坚持在家手工制这些传统小吃的人已经不多了。在东莞望牛墩的望联社区,有“四朵金花”,她们十几年来每到年尾,都会在巷口前搓粉炒馅儿,做油角、炸蛋散,四人有说有笑,把手制传统年味小吃变成了一种“改不掉”的习惯。在她们眼里,年味在于分享,更在于传承。

阿姨正在和面。(摄影:李梦颖)

过年吃油角,来年露头角

“过年吃油角,来年露头角。”在望牛墩振兴路靠近肉菜市场的一条巷子口,四位阿姨正围着坐在一起,手里边捏着油角边笑着吆喝油角的好寓意。

炸油角。(摄影:李梦颖)

每年的这个时候,只要经过这里,就能闻到一股从油锅里飘出的诱人香气:一个个头顶麻花造型的油角在热锅里被炸得金黄,捞起以后一泻而下、满满地堆在竹簸箕里,让人垂涎欲滴。

制作油角皮。(摄影:李梦颖)

“做油角主要是搓粉、压皮、包馅、油炸,难度不是很大。”对于从小就跟母亲学会手工制作各种传统小吃的梁见英来说,做油角也是一种充满了温情回忆的过年美味,“小时候过年过节,街坊邻里就会聚在一起做油角,大人在做的时候,小孩儿就帮忙打打下手,大家说说笑笑,气氛热闹开心。”退休之后,梁见英便与相识多年的三个好姐妹组成“四朵金花”聚在一起,就像她幼时记忆里的那幅温馨画面一样,左邻右舍一边其乐融融制作美味的同时,一边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琐碎趣闻。

制作好的油角。(摄影:李梦颖)

“四朵金花”传承年的味道

作为“四朵金花”中的一员,黄葵兴通常负责搓粉。“搓粉是第一步,我们通常用百合花面粉。”只见她在一个开口大盆里倒入了一定比例的面粉,接着加入鸡蛋和猪油。“猪油很关键,这些猪油都是我们自己炸的。”黄葵兴说,放入猪油和鸡蛋搓出来的水皮面团更加松软香口。

搓好的面团醒过后,梁见英就负责把面团分好、擀薄,然后印出一块块成形的油角皮。在使用模具印皮之前,梁见英会先把面团放入压面机,瞬间的功夫,从压面机出来的面团就变成长长的、平平的面皮,这时再用模具印油角皮就快多了。

压制面皮。(摄影:李梦颖)

拿到油角皮就该包馅儿了。放馅儿、捏紧收口,黎惠清包好一个油角,不过是10秒钟的事。“油角馅是由花生和白糖组成,先把花生烘熟炒香,再加入白糖搅拌。也可以放入芝麻,这样会更香。”只见黎惠清一手拿着油角皮,一手放入小半勺馅料,对半沿边合拢收口,用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熟练地翻折成一个个麻花角,一个漂亮的油角就做好了。

包制油角。(摄影:李梦颖)

所有包好的油角最后会统一装在竹簸箕里,拿给一旁负责油炸的李款娣。“放的时候得逐个逐个地放,怕热油溅落出来,烫伤人。”炸油角的时候,李款娣还会时不时用锅铲搅拌翻动。

“要等到浮起来时才可以搅拌,浮起来才代表油角已经硬身,软身的时候去搅拌会影响成形。”10分钟后,一锅香喷喷的油角就可以出炉了。

切蛋散皮。(摄影:李梦颖)

制作蛋散。(摄影:李梦颖)

这些过年的小吃,阿姨们除了做油角,还做蛋散。同样是搓粉压面,唯一不同的是,蛋散没有馅儿,有甜和咸两种口味。甜味蛋散在下锅炸好的时候蘸糖放凉;而咸味蛋散则要在开始搓粉的时候加入南乳,再一个个打结成形。不论甜或者咸,都各有特色,风味不一。

制作好待炸的蛋散。(摄影:李梦颖)

炸蛋散。(摄影:李梦颖)

十几年来逢年过节,这“四朵金花”就会在巷子口前排好桌子、架起铁炉,做自己拿手的应节小吃,有时会有闻香而至的街坊过来帮衬,有时孙子孙女会跑过来偷吃几个……她们是典型的东莞水乡妇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传承本土的传统年味,记录生活的美好,今年她们正忙碌着,明年也一样。

(作者:东莞日报社)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