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纯美而不矫情

来源: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 作者:李楚云、刘思铭 发表时间:2021-01-23 17:34

《草房子》

曹文轩的《草房子》,全书讲述了油麻地小学校长的儿子桑桑难忘的小学生活,用桑桑的儿童视角,串起了一个个故事:秃鹤对尊严的执着坚守,桑桑与纸月的朦胧情愫,白雀与蒋一轮的情感纠葛,秦大奶奶闪现的人性光辉,杜小康和细马在分别遭遇家庭变故后的坚韧与成长,桑桑在重病中对生命的感悟……每一个故事都是徐徐道来,在让人感动之余,也勾起对童年的回忆。

杜小康的成长之旅

杜小康,是一个长得帅气的“富二代”,吃穿用度都是油麻地最好的,还拥有油麻地唯一一辆自行车,引得孩子们艳羡不已。杜小康的学习成绩也是班上最好的,一直担任班长,在孩子群中很有号召力。然而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家里破产,还欠下了不少债,杜小康被迫辍学,撑着小船带着重病的父亲四处求医。遭遇这一变故后,他先是假装傲慢,故意表现出快乐的样子,但内心非常孤独。而当他清楚再也不能回到学校后,他开始变得邋遢起来,颇有点自暴自弃,失去了以往的神气。

《草房子》书中人物杜小康

父亲病好后,为了重振家业,杜小康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几百里外的大芦苇荡放鸭子。离家的几个月里,他和父亲一起经历了孤独、饥饿、寒冷、生病、狂风暴雨等种种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也在其间变得勇敢,懂得了相互扶持,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放鸭子这段还入选了语文课本,题目是《孤独之旅》。的确,杜小康在芦苇荡感受到了铺天盖地的孤独感,但这又何尝不是成长之旅呢?不幸的是,鸭群吃了附近村民放养的鱼苗,村民扣留了所有的鸭子作为赔偿。杜小康的父亲也随着这次创业失败被再度击垮,但杜小康却坚强地站了起来。他凭着家里开过杂货铺的经验,拿桑桑卖鸽子凑的20元钱进货,在小学门口摆起了小摊。面对以前的老师和同学,他落落大方,并没有难为情,生意也渐渐好起来。桑校长说:“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曹文轩的文学主张

在《草房子》的序中,曹文轩阐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西方文学在经过各路‘憎恨学派’对古典形态的文学不遗余力地贬损与围剿之后,现在的文学标准,也就只剩下一个:深刻——无节制的思想深刻。这既是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的标准,也是掌握话语权的专家学者们的标准。于是我们看到全世界的文学,绝大部分都在这唯一的维度上争先恐后地进行着。”曹文轩却不以为然,“有谁向我们证明过,我之‘意境’就一定比你之‘深刻’在价值上来得低下呢?没有任何人做过任何证明。怕是我能抵达你的‘深刻’而你却无法抵达我的‘意境’吧?其实,一旦背离真实,一个看上去再深刻的思想,也是无意义的。更何况,这世界上有力量的并不只有思想。我还是愿意重复我的老话:美的力量丝毫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加强大。”

在《草房子》里,曹文轩也身体力行践行了这一理念。《草房子》由始至终充满美感,随处可见意境极美的描述,随意一段都是小学生摘抄本上的好词好句。但并非言之无物的虚华,也并没有矫揉造作刻意煽情,行文不急不躁,用明白晓畅的文笔描述了水乡生活中的真、善、美,又有一定的深度,是既得孩子喜爱也可供成人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尽管深得读者喜爱,曹文轩却坦言自己仍然会感到孤独,“我对文学的理解始终不是主流的,也不是流行的。”的确,在国际文坛,曹文轩可以说是“逆流而上”,但他并非为了标新立异才“逆流”,他深信并坚守着自己的文学主张,始终身体力行。2016年4月,曹文轩获得了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作为我国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曹文轩可以说是实至名归。这是否也说明了评委会感受到了他对美的追寻与坚守?无论如何,一位信念坚定、不盲目迎合的作家,总是令人由衷敬佩。

编辑:木青